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本科教学工作、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毕业条件、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课程结构与学分、各学期周数分配表、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教学计划总表等部分。
一、培养目标
1.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及其他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是制定专业毕业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各专业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在充分调研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同行专家、毕业生、专业师生反馈和社会需求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专业认证标准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精练,专业定位要准确。
各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与要求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目标定位)
2.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被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目标内涵)
目标1-职业素养:
目标2-专业知识:
目标3-专业能力:
目标4-职业发展:
......
二、毕业要求
各专业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要能够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体现专业特色;毕业要求必须明确、可衡量,可分解成可教、可学、可评、可达成的指标点,明确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通识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每项毕业要求须有具体课程的支撑,课程目标明确并能够有效考核。
三、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备注:列出专业毕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的符号表示对于每项培养目标达成关联度最高的毕业要求。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毕业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可加注*标记毕业要求为与每项培养目标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下表是示意图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和列,仅供参考。]
表1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 培养 目标1 | 培养 目标2 | 培养 目标3 | 培养 目标4 | 培养 目标n |
毕业要求1 | 指标1-1 |
|
|
|
|
|
|
指标1-2 |
|
|
|
|
|
|
指标1-n |
|
|
|
|
|
|
毕业要求2 | 指标2-1 |
|
|
|
|
|
|
指标2-2 |
|
|
|
|
|
|
指标2-n |
|
|
|
|
|
|
毕业要求3 | 指标3-1 |
|
|
|
|
|
|
指标3-2 |
|
|
|
|
|
|
指标3-n |
|
|
|
|
|
|
毕业要求n | 指标n-1 |
|
|
|
|
|
|
指标n-2 |
|
|
|
|
|
|
指标n-n |
|
|
|
|
|
|
四、毕业条件
(一)学制
基本学制4年,教学一般安排在4年内进行。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习情况在4至6年内修满学分,修满学分后,准予毕业。
(二)学位
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授予一类(文、理、法、教育、历史、工、农、管理、经济、艺术)学士学位。
(三)总学分
各专业培养方案原则规定的总学分为165±5学分;总学时约为2350±50学时。
(四)学分及学分绩点计算
1.学习成绩的学分计算。学时学分转换标准统一,理论课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环节(实验、实习、研讨等)每32学时或每周计1学分,非单列实验学时低于16学时的,仍按理论学时标准核算学分,见习一般每周计0.5学分。教育实践(专业实践)累计10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创新实践2学分,毕业论文(设计)8学分。原则上,实践教学与总学分占比,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20%,理工农类不少于30%。
2.学分绩点包括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学分绩点的计算限于专业核心课程,其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修读及格即可获得相应学分,不计学分绩点。
计算公式如下:

若某门课程考试成绩低于60分则学分绩点计为0。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含2.5)以上,方可授予学位。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含3.5)以上,可在总学分中增计2学分。
建立实施创新学分奖励制度。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奖、在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知识与技能大赛获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一次可增计1学分,增计累计不超过2学分。创新学分可置换选修课程。
五、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备注: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有课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尤其是毕业要求中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和体现毕业生把握专业发展前沿的部分,能够得到课程体系的支撑。2.专业各类课程设置须符合认证标准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对毕业要求的良好支撑。3.列出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可加注*标记课程为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下表是示意图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和列,仅供参考。]
表2 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 性质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 | 毕业要求m |
1-1 | 1-2 | 1-n | 2-1 | 2-2 | 2-n | …… | m-1 | m-2 | m-n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课程1 |
|
|
|
|
|
|
|
|
|
|
课程2 |
|
|
|
|
|
|
|
|
|
|
选修 | 自然科学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 |
|
|
|
|
|
|
|
|
|
|
教育科学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艺体素养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
|
|
|
|
|
|
|
|
|
|
专业教育课程 | 必修 | 课程5 |
|
|
|
|
|
|
|
|
|
|
课程6 |
|
|
|
|
|
|
|
|
|
|
选修 | 课程7 |
|
|
|
|
|
|
|
|
|
|
课程8 |
|
|
|
|
|
|
|
|
|
|
六、课程结构
(一)课程总体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课程结构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依据教育部2018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或其它相关专业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核心课的指导意见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依据课程特点,合理划分课程内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实践学时要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不少于20%,理工农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不少于30%。
(二)各类课程结构
1.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外语、计算机、体育、劳动教育及军事类等课程,43学分。
(1)思想政治理论类
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安排在2-6学期,要求必修17学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对应课程可以免修,其他专业不得免修。
(2)心理健康类
心理健康类课程安排在第1或第2学期,要求必修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6学时1学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周1学分,由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3)外语类
外语课程安排在1-4学期,要求必修10学分。
大学英语由西语学院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或入学后英语水平测试成绩,按照不同专业类型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大学俄语、大学日语分别由斯拉夫语学院、东语学院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4)计算机类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安排在第1、2学期,要求必修5学分,其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1(计算机应用)2学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2(程序设计语言基础)3学分,由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合署)制定分类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要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发展需求出发,结合人文、理工、艺体、经管等专业门类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水平。
(5)体育、劳动教育及军事类
体育课程安排在1-4学期,要求必修4学分,由体育科学学院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劳动教育课程文科专业安排在第1学期,理工科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要求必修2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6学时1学分,劳动实践16学时1学分,由学生就业指导处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教学。
军事训练及军事理论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学生必须完成军事训练2周,计1学分。军事理论课32学时、2学分,由军事理论教研部辅助完成网络课程学习。
以上各类公共必修课程设置见表3。
2.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是学生获得毕业和学位所应必修的学科专业课程,应使学生掌握所修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设定为69学分。在专业必修课中应确定一般不超过10门课程为核心课程,40学分左右;其它专业必修课程10门以内,29学分左右。
专业必修课要根据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专业认证标准和行业执业资格认证所规定的要求,设置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按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模块化形式构建课程群。
根据不同专业培养需要,由教务处统筹、各相关学院承担,数学类、大学语文等专业必修课实行分类教学。数学类课程设置“高等数学1、2(96学时, 6学分,第1、2学期)”、“线性代数(48学时,3学分,第3学期)”、“概率论(48学时,3学分,第4学期)”。
表3 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表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 周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周数 | 学分 | 开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001010001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48/3 | 32 | 16 | 2(1) | 2 | 1 |
0010100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48/4 | 32 | 16 | 2(1) | 3 | 1 |
00101000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8/4 | 32 | 16 | 2(1) | 4 | 1 |
00101000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8/4 | 42 | 6 | 3 | 5 | 1 |
0010100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48/4 | 36 | 12 | 3 | 5 | 1 |
001010005 | 形势与政策 | 32/2 | 26 | 6 | 2 | 6 | 1 |
001510001(英) 001410001(俄) 001310001(日) | 大学外语1 | 32/2 | 32 | 0 | 2 | 1 | 1、3 |
001511001(英) 001411001(俄) 001311001(日) | 大学外语2 | 48/3 | 48 | 0 | 3 | 2 | 1、3 |
001512001(英) 001412001(俄) 001312001(日) | 大学外语3 | 48/3 | 48 | 0 | 3 | 3 | 1、3 |
001513001(英) 001413001(俄) 001313001(日) | 大学外语4 | 32/2 | 32 | 0 | 2 | 4 | 1、3 |
000910001 | 体育1 | 28/2 | 0 | 28 | (1) | 1 | 5 |
000911001 | 体育2 | 32/2 | 0 | 32 | (1) | 2 | 5 |
000912001 | 体育3 | 32/2 | 0 | 32 | (1) | 3 | 5 |
000913001 | 体育4 | 32/2 | 0 | 32 | (1) | 4 | 5 |
000410001 |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1 | 32/2 | 16 | 16 | 1(1) | 1 | 7 |
000411001 |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2 | 48/3 | 32 | 16 | 2(1) | 2 | 7 |
3400100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6/2(1周) | 16 | 1周 | 1(1) | 1/2 | 1 |
330010001 | 军事理论 | 32/2 | 32 | 0 | 2 | 1 | 7 |
330011001 | 军事训练 | 2周 | 0 | 2周 | (1) | 1 | 5 |
000010005 | 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 | 32/2 | 16 | 16 | 1(1) | 1/2 | 3 |
| 总计 |
| 472 | 244+3周 | 31(12) |
|
|
[备注:实践学时/周数列,若为周数请写“X周”,若为学时写数字即可]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程要模块化,避免过分拆分,课程名称及课程内容要体现专业发展前沿,突显专业特色。专业选修课至少应选22学分。要根据特定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合理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系列课程,以供学生根据不同专长、爱好、志向自由选择。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一个专业方向以上的系列选修课。
4.教师教育课
师范专业必修课包含“学科专业必修课”和“教师专业必修课”。其中,学科专业必修课57学分,教师专业必修课(见表4)12学分,共计69学分。教师专业必修课为专业基础课,不设置为专业核心课。
师范专业选修课包含“学科专业选修课”和“教师专业选修课”。其中,学科专业选修课至少选15学分,教师专业选修课(见表4)至少选7学分,共计至少22学分。教师专业选修课以教育部《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议模块为基础,包含“教育信念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三大培养目标和六个课程学习领域的内容,各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增加教师教育选修课程。
5.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素养类、创新创业教育五个系列课程。要求学生选修8学分的相关课程。鼓励文科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系列的课程,理科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本专业学生不可再选修本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必选课,16学时,1学分,以4个讲座方式实施;考研系列公共基础选修课不单独设置模块,纳入通识课程模块,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选修课程或英语文化类选修课程在第5学期开设,32学时、2学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考研强化选修课程在第6学期开设,各48学时(3学分);政治理论强化课在第6学期开设32学时、第7学期开设16学时,共计48学时(3学分)。
表4 教师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总学时/周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周数 | 开设 学分 | 开设学期 | 考核 方式 |
教师专业必修课 | 020000001 | 教育学原理 | 48/3 | 48 | 0 | 3 | 3 | 1 |
020000002 | 教育心理学 | 48/3 | 48 | 0 | 3 | 4 | 1 |
220000001 | 学科教学论 | 48/3 | 48 | 0 | 3 | 4/5 | 1、2 |
020000003 | 教师职业道德 | 32 | 32 | 0 | 2 | 5 | 1、3 |
020020006 | 班级管理 | 16/2 | 16 | 0 | 1 | 6 | 3、8 |
教师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7学分) | 220020001 |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32/2 | 32 | 0 | 2 | 5/6 | 1、3 |
220020002 | 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 32/2 | 16 | 16 | 1(1) | 5/6 | 5、6 |
220020003 |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32/2 | 32 | 0 | 2 | 5/7 | 1 |
220020004 | 中学学科解题研究 | 16/2 | 16 | 0 | 1 | 6/7 | 1 |
020020001 | 有效教学 | 32/2 | 32 | 0 | 2 | 5 | 1、3 |
020020002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 | 32/2 | 32 | 0 | 2 | 5 | 1、3 |
020020003 | 中外教育发展简史 | 32/2 | 32 | 0 | 2 | 5 | 1、3 |
020020004 | 课程设计与评价 | 32/2 | 32 | 0 | 2 | 5 | 1、3 |
020020005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32/2 | 32 | 0 | 2 | 6 | 1、3 |
020020007 | 教育研究方法 | 32/2 | 32 | 0 | 2 | 6 | 1、3 |
020020008 | 中学生心理辅导 | 32/2 | 32 | 0 | 2 | 6 | 1、3 |
020020009 | 教师专业发展 | 32/2 | 32 | 0 | 2 | 8 | 1、3 |
6.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含非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践(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为必修。各专业充分利用好创新实践周开展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强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合作与共建力度,积极探索专业见习、实习、研习、实训新模式。列入培养方案的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不少于20%,理工农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不少于30%。
师范专业的教育实践累计为一学期18周,计14学分。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教育研习等形式,贯穿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其他类型专业实践可比照师范专业基本设置适度灵活执行。由学校组织的外语类专业“境外语言专业实践”,可冲抵相应专业实践学时学分。
社会实践4学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经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可记3学分。此外,利用实践周开展学生课外劳动实践,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形式,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可记1学分。
创新实践2周,计2学分。各专业充分利用好创新实践周开展专业综合性实践项目,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沟通与对接。
毕业论文(设计)10周,计8学分。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论文中的实践、调研等环节,可在18周实践期内同时开展。
七、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表5 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学年
学期 项目 周数 | 一 | 二 | 三 | 四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入学教育 | 1 |
|
|
|
|
|
|
| 1 |
军事课 | 2 |
|
|
|
|
|
|
| 3 |
课堂教学 | 14 | 16 | 16 | 16 | 16 | 16 | 4 | 7 | 105 |
教育实践 (专业实践) |
| 1 |
| 2 |
| 1 | 14 |
| 14 (4) |
社会实践 |
| 1 | 1 | 1 |
|
|
|
| 3 |
创新实践 |
|
|
|
| 1 | 1 |
|
| 2 |
毕业论文 |
|
|
|
|
|
|
| 10 | 10 |
机动 | 1 |
| 1 |
| 1 |
| 1 |
| 4 |
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6 |
毕业教育 |
|
|
|
|
|
|
| 1 | 1 |
假期 | 7 | 6 | 7 | 6 | 7 | 6 | 6 | 5 | 49 |
合计 | 27 | 25 | 27 | 25 | 27 | 25 | 27 | 25 | 208 |
52 | 52 | 52 | 52 |
八、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备注:根据专业类型选择其一]
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见表6。
表6 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类 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 比例 |
公共必修课程 | 472(244+3周) | 31(12) | 25% |
专业必修课程 | 1104 | 69 | 41% |
专业选修课程 | 352 | 22 | 13% |
公共选修课程 | 128 | 8 | 5% |
集中实践环节 | 教育实践(专业实践) | 18周 | 14 | 16% |
社会实践 | 3周 | 4 |
创新实践 | 2周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10周 | 8 |
合 计 | 2300 | 170 | 100% |
师范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见表7。
表7 师范专业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表
类 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比例 |
公共必修课 | 472(244+3周) | 31(12) | 25% |
专业必修课 | 学科专业必修课 | 912 | 57 | 69 | 41% |
教师专业必修课 | 192 | 12 |
专业选修课 | 学科专业选修课 | 240 | 15 | 22 | 13% |
教师专业选修课 | 112 | 7 |
公共选修课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修养、 创新创业教育
| 128 | 8 | 5% |
集中实践环节 | 教育实践 | 18周 | 14 | 28 | 16% |
社会实践 | 3周 | 4 |
创新实践 | 2周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10周 | 8 |
合 计 | 2300 | 170 | 100% |
注:部分师范专业的专业实习应落实在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九、教学计划总表
培养方案应具有科学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教学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课表,各专业应将本科四年周期内的所有课程设置全部论证确定,并在四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严格按此计划总表执行。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要明确课程名称、开课时间、学时学分、考核形式、主讲教师等相关要素。若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变更,需教学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院长和相关责任人签字,报由学校教务处审核批准。
十、工作具体要求
(一)各专业要充分调研,形成并提交调研报告。认真分析2020版培养方案的内涵,查找差距和不足,以国内一流本科专业的标准构建 2023 版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
(二)各专业要注重调研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结合教师、在校生对培养目标的意见,对 2023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报告;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5年左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成就的评价意见,问卷调查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自我评价),形成本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并作为培养目标微调依据。
(三)聘请专家论证。要求聘请5名以上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微调讨论和制定工作,并聘请2位以上校外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由学院教学专家委员会审核,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实施。
(四)原则上,本方案自2023年3月起正式施行。
(五)每学期课程安排应严格按照本次微调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方案内容如有更新,应及时报学校教务处审批和备案。
格式样例
* *学院
* *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标1-职业素养:
目标2-专业知识:
目标3-专业能力:
目标4-职业发展:
……
二、毕业要求
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养、专业素养、通识素养(含但不限于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般分解为8-12条。
三、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对应关系矩阵
[备注:列出专业毕业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的符号表示对于每项培养目标达成关联度最高的毕业要求。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毕业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可加注*标记毕业要求为与每项培养目标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下表是示意图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和列,仅供参考。]
毕业要求 | 培养 目标1 | 培养 目标2 | 培养 目标3 | 培养 目标4 | 培养 目标n |
毕业要求1 | 指标1-1 |
|
|
|
|
|
|
指标1-2 |
|
|
|
|
|
|
指标1-n |
|
|
|
|
|
|
毕业要求2 | 指标2-1 |
|
|
|
|
|
|
指标2-2 |
|
|
|
|
|
|
指标2-n |
|
|
|
|
|
|
毕业要求3 | 指标3-1 |
|
|
|
|
|
|
指标3-2 |
|
|
|
|
|
|
指标3-n |
|
|
|
|
|
|
毕业要求n | 指标n-1 |
|
|
|
|
|
|
指标n-2 |
|
|
|
|
|
|
指标n-n |
|
|
|
|
|
|
四、毕业条件
**专业学制为四年,学生应修读*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修满学分获准毕业,且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5以上,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位授予细则》规定,授予*学士学位。
专业核心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3.5(含3.5)以上,可在总学分中增计2学分。此外,在校期间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奖、在国家级或省级学科知识与技能大赛获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申请专利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一次可增计1学分,增计累计不超过4学分。增计学分可用以冲抵专业选修课学分。
五、课程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备注:1.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清晰明确,每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都有课程或相应的教学环节支撑。尤其是毕业要求中体现专业特色的部分和体现毕业生把握专业发展前沿的部分,能够得到课程体系的支撑。2.专业各类课程设置须符合认证标准要求;专业选修课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共同构成对毕业要求的良好支撑。3.列出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该矩阵中用特殊符号表示对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H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中支撑,L代表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低支撑。可加注*标记课程为与每项毕业要求达成关联度最高的课程。下表是示意图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行和列,仅供参考。]
课程 性质 | 课程名称 | 毕业要求 |
毕业要求1 | 毕业要求2 | …… | 毕业要求m |
1-1 | 1-2 | 1-n | 2-1 | 2-2 | 2-n | …… | m-1 | m-2 | m-n |
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课程1 |
|
|
|
|
|
|
|
|
|
|
课程2 |
|
|
|
|
|
|
|
|
|
|
选修 | 自然科学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 |
|
|
|
|
|
|
|
|
|
|
教育科学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艺体素养 系列课程 |
|
|
|
|
|
|
|
|
|
|
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 |
|
|
|
|
|
|
|
|
|
|
专业教育课程 | 必修 | 课程5 |
|
|
|
|
|
|
|
|
|
|
课程6 |
|
|
|
|
|
|
|
|
|
|
选修 | 课程7 |
|
|
|
|
|
|
|
|
|
|
课程8 |
|
|
|
|
|
|
|
|
|
|
六、课程结构与设置
本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五部分构成。
(一)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外语、计算机、体育、劳动教育及军事类等课程。学分为43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指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学分为*学分。
专业必修课课程中确定*、*、……10门专业基础课为核心课程,共*学分。通过这部分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本专业较为系统、扎实、宽厚的专业基础……。
(三)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为本专业的系列选修课,分为*个模块,模块一为*类选修课,模块二为*类选修课……学生选修课修读学分至少22学分。
(四)教师教育课
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师专业必修课和教师专业选修课,教师专业必修课为12学分,教师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7学分。
(五)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五个系列,至少选修8学分。要求学生在*、*、……五个系列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本专业学生不可再选修本专业系列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
(六)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含非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践(专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含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均为必修,学分为*学分。
七、各学期周数分配表
    
| 一 | 二 | 三 | 四 | 合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入学教育 | 1 |
|
|
|
|
|
|
| 1 |
军事课 | 2 |
|
|
|
|
|
|
| 3 |
课堂教学 | 14 | 16 | 16 | 16 | 16 | 16 | 4 | 7 | 105 |
教育实践(专业实践) |
| 1 |
| 2 |
| 1 | 14 |
| 14(4) |
社会实践 |
| 1 | 1 | 1 |
|
|
|
| 3 |
创新实践 |
|
|
|
| 1 | 1 |
|
| 2 |
毕业论文 |
|
|
|
|
|
|
| 10 | 10 |
机动 | 1 |
| 1 |
| 1 |
| 1 |
| 4 |
考试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6 |
毕业教育 |
|
|
|
|
|
|
| 1 | 1 |
假期 | 7 | 6 | 7 | 6 | 7 | 6 | 6 | 5 | 49 |
合计 | 27 | 25 | 27 | 25 | 27 | 25 | 27 | 25 | 208 |
52 | 52 | 52 | 52 |
八、课程学时及学分比例表
[备注:根据专业类型选择其一]
类 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比例 |
公共必修课程 | 472(244+3周) | 31(12) | 25% |
专业必修课程 | 1104 | 69 | 41% |
专业选修课程 | 352 | 22 | 13% |
公共选修课程 | 128 | 8 | 5% |
集中实践环节 | 教育实践(专业实践) | 18周 | 14 | 16% |
社会实践 | 3周 | 4 |
创新实践 | 2周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10周 | 8 |
合 计 | 2300 | 170 | 100% |
类 别 | 学时数 | 学分数 | 占总学分比例 |
公共必修课 | 472(244+3周) | 31(12) | 25% |
专业必修课 | 学科专业必修课 | 912 | 57 | 69 | 41% |
教师专业必修课 | 192 | 12 |
专业选修课 | 学科专业选修课 | 240 | 15 | 22 | 13% |
教师专业选修课 | 112 | 7 |
公共选修课 |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修养、 创新创业教育
| 128 | 8 | 5% |
集中实践环节 | 教育实践 | 18周 | 14 | 28 | 16% |
社会实践 | 3周 | 4 |
创新实践 | 2周 | 2 |
毕业论文(设计) | 10周 | 8 |
合 计 | 2300 | 170 | 100% |
注:部分师范专业的专业实习应落实在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九、教学计划总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时/ 周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 学时/ 周数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主讲 教师 |
公共 必修课**学分
|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 48/3 | 32 | 16 | 2(1) | 2 | 1 | 马院 |
0010100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 48/4 | 32 | 16 | 2(1) | 3 | 1 | 马院 |
00101000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Outline of Maoism and Theor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48/4 | 32 | 16 | 2(1) | 4 | 1 | 马院 |
00101000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Marxism Theory | 48/4 | 42 | 6 | 3 | 5 | 1 | 马院 |
001010006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Outline of Xi Jinping' 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 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 48/4 | 36 | 12 | 3 | 5 | 1 | 马院 |
001010005 | 形势与政策 |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 32/2 | 26 | 6 | 2 | 6 | 1 | 马院 |
001510001 | 大学英语1 | College English 1 | 32/2 | 32 | 0 | 2 | 1 | 1、3 | 西语学院 |
001511001 | 大学英语2 | College English 2 | 48/3 | 48 | 0 | 3 | 2 | 1、3 | 西语学院 |
001512001 | 大学英语3 | College English 3 | 48/3 | 48 | 0 | 3 | 3 | 1、3 | 西语学院 |
001513001 | 大学英语4 | College English 4 | 32/2 | 32 | 0 | 2 | 4 | 1、3 | 西语学院 |
001410001 | 大学俄语1 | College Russian 1 | 32/2 | 32 | 0 | 2 | 1 | 1、3 | 斯拉夫 |
001411001 | 大学俄语2 | College Russian 2 | 48/3 | 48 | 0 | 3 | 2 | 1、3 | 斯拉夫 |
001412001 | 大学俄语3 | College Russian 3 | 48/3 | 48 | 0 | 3 | 3 | 1、3 | 斯拉夫 |
001413001 | 大学俄语4 | College Russian 4 | 32/2 | 32 | 0 | 2 | 4 | 1、3 | 斯拉夫 |
001310001 | 大学日语1 | College Japanese 1 | 32/2 | 32 | 0 | 2 | 1 | 1、3 | 东语 |
001311001 | 大学日语2 | College Japanese 2 | 48/3 | 48 | 0 | 3 | 2 | 1、3 | 东语 |
001312001 | 大学日语3 | College Japanese 3 | 48/3 | 48 | 0 | 3 | 3 | 1、3 | 东语 |
001313001 | 大学日语4 | College Japanese 4 | 32/2 | 32 | 0 | 2 | 4 | 1、3 | 东语 |
000910001 | 体育1 | Physical Education 1 | 28/2 | 0 | 28 | (1) | 1 | 5 | 体科院 |
000911001 | 体育2 | Physical Education 2 | 32/2 | 0 | 32 | (1) | 2 | 5 | 体科院 |
000912001 | 体育3 | Physical Education 3 | 32/2 | 0 | 32 | (1) | 3 | 5 | 体科院 |
000913001 | 体育4 | Physical Education 4 | 32/2 | 0 | 32 | (1) | 4 | 5 | 体科院 |
000410001 |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1 | Computer Basics and Application 1 | 32/2 | 16 | 16 | 1(1) | 1 | 5 | 计科院 |
000411001 |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2 | Computer Basics and Application 2 | 48/3 | 32 | 16 | 2(1) | 2 | 5 | 计科院 |
3400100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 16 / 2 (1周) | 16 | 1周 | 1(1) | 1/2 | 1 | 学生处 |
330010001 | 军事理论 | Military Theory | 32/2 | 32 | 0 | 2 | 1 | 7 | 保卫处 |
330011001 | 军事训练 | Military Training | 2周 | 0 | 2周 | (1) | 1 | 5 | 保卫处 |
000010005 | 劳动教育与职业发展 | Labor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 32/2 | 16 | 16 | 1(1) | 1/2 | 3 | 学生就业指导处 |
专业 必修课**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 选修课**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共选修课程8学分
| 370000000 | 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艺体素养、创新创业五系列中选修 |
| 128 |
|
| 8 |
|
|
|
集中实践 环节 28 学分 | 000010001 (000011001) | 教育实践(专业实践) | Education Practice (Specialty Practice) | 18周 |
|
| 14 | 2、4、6、7 |
|
|
000010002 | 社会实践 | Society Practice | 3周 |
|
| 4 | 2、3、4 |
|
|
000010003 | 创新实践 | Innovation Practice | 2周 |
|
| 2 | 5、6 |
|
|
000010004 | 毕业论文(设计) | Graduation Thesis(Graduation Design) | 10周 |
|
| 8 | 8 |
|
|
总 计 |
|
|
|
|
|
|
|
|
*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或期末开卷考试(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必选);2.阶段性考试;3.课程论文或案例分析;4.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5.实验操作或技能考核;6.课堂作品和创新评析;7.无纸化考试;8.其他。
[备注:师范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计划表单独呈现]
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总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英文名称 | 总学时/周学时 | 理论 学时 | 实践 学时/ 周数 | 学分 | 开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主讲 教师 |
教师专业必修课 | 020000001 | 教育学原理 | Educational Principles | 48/3 | 48 | 0 | 3 | 3 | 1 | 教科院 |
020000002 | 教育心理学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48/3 | 48 | 0 | 3 | 4 | 1 | 教科院 |
220000001 | 学科教学论 |
| 48/3 | 48 | 0 | 3 | 4/5 | 1、2 |
|
020000003 | 教师职业道德 | Teachers Professional Ethics | 32 | 32 | 0 | 2 | 5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6 | 班级管理 | Class Management | 16/2 | 16 | 0 | 1 | 6 | 3、8 | 教科院 |
教师专业选修课
(至少选修7学分) | 220020001 |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 32/2 | 32 | 0 | 2 | 5/6 | 1、3 |
|
220020002 | 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
| 32/2 | 16 | 16 | 1(1) | 5/6 | 5、6 |
|
220020003 |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 32/2 | 32 | 0 | 2 | 5/7 | 1 |
|
220020004 | 中学学科解题研究 |
| 16/2 | 16 | 0 | 1 | 6/7 | 1 |
|
020020001 | 有效教学 | Effective Instruction | 32/2 | 32 | 0 | 2 | 5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2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 |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32/2 | 32 | 0 | 2 | 5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3 | 中外教育发展简史 | Brief History of Education for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y
| 32/2 | 32 | 0 | 2 | 5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4 | 课程设计与评价 | Curriculum Design and Evaluation
| 32/2 | 32 | 0 | 2 | 5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5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Applica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 32/2 | 32 | 0 | 2 | 6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7 | 教育研究方法 |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 | 32/2 | 32 | 0 | 2 | 6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8 | 中学生心理辅导 | Psychological Servic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 32/2 | 32 | 0 | 2 | 6 | 1、3 | 教科院 |
020020009 | 教师专业发展 |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32/2 | 32 | 0 | 2 | 8 | 1、3 | 教科院 |
*考核方式:1.期末闭卷或期末开卷考试(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必选);2.阶段性考试;3.课程论文或案例分析;4.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5.实验操作或技能考核;6.课堂作品和创新评析;7.无纸化考试;8.其他。
教学院长审核签字: 院长审核签字:
审核时间: 审核时间:
学院公章: